在孩子降生幾個月之后,初為父母的喜悅和興奮漸漸退去,生活中越來越多現(xiàn)實和理智的事情逐一擺上日程。“誰來帶孩子?”這差不多是每一對父母都要面臨的一個問題。無論是交給雙方的老人撫養(yǎng),還是雇保姆,都是父母的選擇,不是年齡尚小、無行為能力的孩子的選擇。
所以,孩子是非常被動地接受了“生養(yǎng)分離”,這對他們來說其實是比較殘酷的一件事。幼小的心靈根本不可能明白,為什么一直照看自己的人突然離開了,換成是別人來照顧自己。內(nèi)心很容易因為缺乏安全感而變得膽怯、敏感、封閉和多疑。
在孩子6歲之前,特別需要與父母建立親密的親子依戀情感,尤其是母親,這是孩子一生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重要基礎(chǔ)。
父母在養(yǎng)育和教育孩子時,一定要有這樣的認(rèn)識:孩子的幸??鞓?,全仰賴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身體作為基礎(chǔ),拋開這兩樣談孩子的教育無異于建造空中樓閣。而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核心又來自安全感,來自父母在孩子咿呀學(xué)語、蹣跚學(xué)步時的朝夕相伴、溫柔呵護。
而且,并不是女人一生了孩子就變成了母親,就能找到撫養(yǎng)者的角色狀態(tài),研究表明,從孩子出生到母子之間的相互熟悉,至少需要4個月的磨合期。而新媽媽的產(chǎn)假差不多就是4個月,媽媽們往往剛找至感覺就要離開孩子回去工作。
有的媽媽會把重心放在家庭上面,盡量減少工作占用的精力和時間,而對于很多媽媽來說,一人分飾兩角顯然不太現(xiàn)實。孩子長時間和別的撫養(yǎng)人在一起,情感自然就會轉(zhuǎn)移到別人的身上,和媽媽反而會生分。
媒體上熱議的“老漂”,就是指離開家鄉(xiāng),到城里為子女帶孩子的老人,老人辛苦些,卻能夠保證孩子每天能夠見到父母。還有的孩子一斷奶就被送回老家,由爺爺奶奶或者姥姥姥爺撫養(yǎng),等到了該上學(xué)的年齡,又被送回到父母身邊。這樣的家庭互助似乎兩全其美:即使老人暮年有了繞膝之歡,又能使中間的頂梁柱心無旁騖地忙事業(yè)。
但是,唯獨沒有人從孩子的角度考慮。小小年紀(jì),就要承受兩次分離之痛,一次是和親生父母分離,一次是和情感上的“父母”(撫養(yǎng)者)分離,這將對孩子的內(nèi)心世界產(chǎn)生很大的負(fù)面影響,童年沒有安全的依戀感的人,長大后十之八九都會有不同程度的情緒障礙。
孩子回到父母身邊,為的是接受更好的“教育”。父母想得都很理想化,以為把孩子送進教學(xué)條件好的學(xué)校,就是接受好的教育。殊不知學(xué)校教育的基礎(chǔ)在于家庭,家庭教育的底子打不好,學(xué)校教育根本使不上勁兒。父母是孩子人生最早的老師,孩子的人生從童年就已經(jīng)開始,如果父母一直處于失職狀態(tài),這樣的家庭教育又從何談起呢?